【第三十六章】
兵出陇西首日,阳光洒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肃杀的气息。
斥候们如同猎豹一般,在辽阔的草原上疾驰,他们的身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矫健而迅捷。他们时刻警惕着,传递着前线的最新动态。
这次的目标是焉支山,这座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战略要地,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焉支山地势险要,且易守难攻,是控制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它距离长安有两千多里的路程,但却是通往西北地区的必经之路。这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焉支山成为了这次战役的关键所在。
一人一骑,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疾驰而来。马蹄带起一股滚滚烟尘,弥漫在空气中。当那骑者到达大军队首时,战马轰然倒地,而那斥候也从马背上滚落下来。
“快,”他顾不上身上的疼痛,也顾不上身上的尘土,从胸前掏出一个皮革制成的巴掌大的袋子,声嘶力竭地喊道:“快呈给将军——”
传令兵立即将斥候带回来的情报送到萧峣面前。
【匈奴溯浦部在乌戾山麓,往西五十里是匈奴的五个小王国。】
萧峣手持斥候从敌方营地带回的木简情报,他的眼神深邃如苍穹中的星辰,闪烁着智慧与冷静的光芒。
他凝望着草原深处,脑海中快速地分析着当前的形势,如同一位棋手在棋盘上布局,思考着每一步的最佳策略。
据他所知,溯浦部只是昆耶王所辖的一个小型部落,虽然拥有一些骑兵,但数量并不多,且部族中以老弱妇孺为主。而西域边境的几个小王国,也都是人数不超过千人的游牧部族。这些部族虽然各自为政,但相互之间也常有纷争和冲突,一般不会链结为同盟。
他深知此刻正是把握战机、出奇制胜的关键时刻。
他明白,这一次的战役不仅是一场长途奔袭的较量,更是一场运用闪击战和大规模迂回运动战术的较量。
他深知,这一战不仅是展现大绥军队强大实力的机会,更是为后续战役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之战。他明白,这场战斗不仅是对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对战略战术、士兵士气以及指挥艺术的一次全面检验。他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灵活应对敌人的各种可能行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而且,这是取得此次出征首战报捷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定要取得开门红的战略效果。既能够有效提振绥军的士气,更能够为整个出征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沉思片刻后,下达了第三道军令:全军疾速向乌戾山进发,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战场。在距离山麓五十里处,兵分三路,一路由金多吉带领,率军两千,绕过溯浦部驻扎地,截断他们的后路;一路随主帅正面进攻;一路由张九林带领,率军三千,从东面辅助。另告全军将士,归降者不杀,妇孺不杀,财物不取。
半日后,萧峣率部以雷霆万钧之势,如疾风扫落叶般迅猛地席卷了溯浦部族,斩杀溯浦王。
一日之间,绥军惊人的战果随着西域的狂风传遍边境五国,五国之王听闻此讯,皆瞠目结舌,恐惧不已,对于萧峣所展现出的无敌战力和冷酷无情,他们既惊叹又敬畏。于是,边境五国均采取了避其锋芒的策略,不敢轻易与萧峣所率领的部队正面交锋。
五日后,萧峣率万骑穿过五国领地,凭借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他们俘获了大量辎重物资和人马。
萧峣还下令赦免了那些主动请降的部落首领,成功地将这些部落首领转化为自己的盟友,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萧峣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带领队伍继续向西奔袭。
大军渡过狐奴河后,他们那踏着泥泞、征服艰险的步伐显得更加坚定有力。
前方斥候打探的军情再次适时传来。
【匈奴阑哲王和胡碌王率精锐骑兵数万驻扎在焉支山南麓,装备精良。】
萧峣意识到,面对这样一支势力庞大、装备精良的敌人,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如何在这场力量悬殊且孤立无援的较量中,运筹帷幄,智勇双全,从而一击制胜,达到以少胜多、兵不厌诈的战略目标,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巨大考验。
萧峣将军肃立于大帐中央,目光如炬地环视着周围的十名校尉,就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深度研讨。他身后的地形图详细而精确,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战略智慧和战术考量。
一名身形劲瘦精干的校尉紧盯着地形图,开口说道:“将军,属下认为,面对阑哲和胡碌二王联军,我们可以仿效之前围攻溯浦部的战术,采取兵分三路的策略。一路大军从东面佯装进攻,以牵制和消耗敌军兵力;一路从南面侧应,以防止敌人外溢从侧翼包抄;而第三路则绕行至西面,伺机而动,专责拦截敌军退路。”
然而,另一名校尉却持不同意见,他向前一步,语气坚定地说:“此计虽妙,但未必适用于当前局势。我军之所以能迅速战胜溯浦部,关键在于兵力上的优势。如今面对阑哲和胡碌二王的联军,兵力数倍于我方,若按此计行事,恐怕难以实现合围歼灭的效果。”
齐添校尉深思后,慎重地想萧峣提出:“将军,考虑到当前形势,我们是否可以请求陇西郡派兵增援?”
萧峣紧锁眉头,沉思片刻后,果断地摇了摇头:“不可!战机转瞬即逝,等不得!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决策,不能耽误最佳战绩。”
金多吉校尉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属下曾到过那焉支山,此山北面地势险要,异峰陡峭,南麓却是广袤的草滩。据此推测,阑哲王和胡碌王定是在那里蓄养马匹、集结兵力。因此,从南面正面强攻对我军极为不利。属下斗胆建议兵分两路,一路从西北方绕过焉支山,然后从北面弃马登山,借助山势俯冲入匈奴阵营,打乱他们的阵脚;另一路留守西面,作为外应。两路夹击之下,定能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张九林校尉却对这一计划持谨慎态度,他摇摇头道:“我认为此举过于冒险。且不说从峭壁登山所需的极大努力与不确定性,单是没有战马这一关键因素,仅凭士兵单兵薄甲,将很难保证能够迅速有效地突入敌营。”
众校尉们纷纷慷慨陈词,献上各自精心策划的战术与计谋,无一例外,他们均抱持着决不退缩的坚定决心,希望以智谋和勇气战胜敌人。
萧峣听完大家的计策,甚感欣慰。然而,他也非常清楚,此次战役的艰巨性显而易见,要确保这一万精骑毫无损伤地回到长安,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在这紧张而关键的时刻,萧峣想起了一场堪称战术典范的战争——孙武凭借三万兵力,以惊人的智慧和战术布局,成功击败了楚国二十万大军,并迅速攻克了楚国都城郢城的辉煌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孙武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安排水路进攻,精准地找到了楚军防守的漏洞,然后迅速发动攻击,直捣敌军心脏。他出奇制胜的战略思维和高效执行力,使得吴国在短时间内就成功地占领了敌国的首都。
于是乎,在众校尉们议论纷纷之际,萧峣心中已然有了主意。
两日后,夜幕如浓墨般笼罩着大地。当萧峣率领五千精锐兵士悄然从焉支山冲下来,于夜间如神兵利器般插入二王营地时,尖锐的哨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瞬间拉开了大战的序幕。紧接着,成千上万支燃烧的弩箭犹如火龙般腾空而起,带着炽热的火焰和浓重的烟雾,将匈奴的营地变成了一片火海。火光映照在夜空,照亮了整个战场,炽热而耀眼。
与此同时,外围留守的五千骑兵精锐也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他们如同雷霆般呼啸而来,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着敌人的防线。战鼓如雷,马蹄如龙,整个大地都在他们的冲击下颤抖。
当阑哲王与胡碌王从梦中被惊醒,得知绥军袭来的消息时,他们不禁心头一震。萧峣的兵锋之利,如迅雷般迅猛,如破竹般无坚不摧。他率领的绥军犹如一股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杀入了匈奴的主帅营中。
此刻,二王手下的将士们还没来得及弄清发生了什么,就被萧峣那势如破竹的气势惊骇得军心大乱。他们看着前方那如狂风骤雨般的绥军骑兵,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惊慌。当绥军万骑激起的风沙狂舞而来时,那股强大的冲击力仿佛要将他们吞没。在这股力量的冲击下,就连以强悍著称的匈奴人也都无法抵抗,连握刀的手都控制不住地颤抖。
阑哲王与胡碌王合军虽达数万之众,但在彼此的眼神中,他们都看到了相同的胆怯。这种恐惧如同瘟疫般在军队中蔓延开来,让原本信心满满的匈奴将士们瞬间失去了斗志。
然而,萧峣大军的马蹄声犹如战鼓般激励着每一个将士。他们知道退却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们选择了前进。在与匈奴交手以来,绥军从未像现在这样信心百倍、奋不顾身。
主帅的勇气如同烈火般燃烧在每一个将士的心中,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冲锋。
此刻的绥军,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以雷霆万钧之势切入敌阵之中,与匈奴骑兵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激烈对决。绥军将士们士气高昂,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斗力,誓要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勇猛之势。在主帅的鼓舞下,他们更是激发出了深藏内心的巨大潜力,以无比坚定的决心和决心要击败所有敌人。
面对绥军的凌厉攻势,阑哲王与胡碌王这两位匈奴的重要首领显然也感到了压力。他们各自率领上万兵力向西溃逃,试图通过撤退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由于匈奴骑兵内部斗志不高,且缺乏统一的首领指挥,他们的阵脚开始逐渐混乱,逐渐处于劣势地位中。
随着战斗的持续,天色渐渐破晓,东方泛起鱼肚白。当新的一天的曙光洒满大地时,战斗已经接近了尾声。
绥军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他们的英勇与智慧,他们不仅斩杀了五千余名匈奴骑兵,更俘获了一万余人。然而,在这场战斗中,绥军也付出了近千人的伤亡代价。
天亮后,萧峣接到了俘获昆耶王世子、国相及都尉等重要人物的捷报。
萧峣一听,昆耶王世子被俘,恐怕昆耶王不会善罢甘休。他深知当前形势严峻,若昆耶王追来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即下令:烧毁敌阵营地的粮草及其他军备,全军迅速集结,返回陇西。带上数十名重要俘虏,其他俘虏一律留在原地。
然而,就在离开焉支山南麓不到半日的时间,昆耶王的追兵如同预料般出现在了绥军东归的道路上,迅速逼近的敌军给萧峣带来了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阑哲部和胡碌部也各自率领数千精兵,以二十多里的间隔紧跟在绥军之后。这种布局使得一旦昆耶王的主力与萧峣军交战,阑哲部和胡碌部就能从侧后方发动突袭,形成对绥军的夹击之势。
面对紧张的局势,阑哲王下令亲兵加强侦察,试图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伏兵。他勒住马缰,对麾下一名骑哨首领郑重嘱咐道:“多派几个人,到南面山上、侧后方去,务必仔细察看,确保无伏兵隐藏。”骑哨首领得令后迅速离去,而另一名当户却满腹疑虑地提出:“大王,几里范围内肯定不会有伏兵存在。”
然而,阑哲王深吸一口气后,却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我好像闻到了战马的气味,而且是从侧后方山上传来的。”话音刚落,众人皆屏息凝神,气氛愈发紧张。
就在这时,忽然从几里外的石坡上传来了一声凄厉的惨叫,划破了夜空原有的寂静,让每个骑兵的心中都充满了恐惧和震惊。尽管亲兵们对于绥军能够如此悄无声息地隐藏表示怀疑,但他们仍下意识地拉满了弓弦,狼牙棒紧握在手中,迅速将阑哲王围在了核心位置,以防突袭发生。
原来,萧峣军中校尉卜力为了确保侧翼安全,在一名投降的匈奴士兵引导下深入数十里至一处隐蔽的山谷中埋伏起来。他只派遣了十几个骑哨打探阑哲部和胡碌部的行踪,以便在敌军经过时迅速作出反应。当两部人马过去后,卜力把握时机率一千骑跟随其后,选择在十几里远处的山坡上悄然跟踪。
阑哲部和胡碌部经历了夜间惊心动魄的战斗,此时已如惊弓之鸟,不敢随意发送攻击。
在合黎山绵延起伏的壮丽山脚下,萧峣率领的绥军早已严阵以待,他们的视线越过荒芜的地貌,直直锁定在了远方那片浩浩荡荡的骑兵队伍上。那是由昆耶部族集结的主力大军,人数之多,气势之盛,简直如同一片铁甲洪流,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而坚定的光芒。当这支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疾驰而出时,大地仿佛都在其脚下颤抖,那震耳欲聋的马蹄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