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句子小说网 > 奔袭 > 第36章 第三十五章

第36章 第三十五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三十五章】

中原正沉浸在春耕农忙的繁忙时节,一封紧急密报悄无声息地传至匈奴王庭。

元寿二年伊始,大绥朝的绥武帝并未因新年的到来而有所懈怠,反而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军事调动,悄然部署一场规模宏大的北征行动。但是,大将军柳枫却因病无法统军挂帅。尽管如此,已经集结完毕的兵力并未因此解散,而是暂时保持待命状态,静待皇帝的最后命令。

当密报送达韩亓之后,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一紧急情况上报给呼揭单于。

呼揭单于听完韩亓的回报,眼中闪烁起轻蔑与自信交织的笑意。他哈哈大笑,仿佛对大绥朝内部近日来的动荡局势早已洞若观火,对于柳枫这位曾经令他们头疼不已的对手当前因病无法领军出征的事实,心中充满了不屑与决绝。

呼揭禅悦毫不犹豫地接话道:“柳枫既然倒下了,大绥国似乎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我抗衡的人选。既然如此,我等便无需再犹豫,可借此时机统帅大军南下,直捣黄龙,一举将他们拿下,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话音刚落,他能感受到部下们激昂的斗志和迫不及待的情绪。

对于这个提议,呼揭单于和他的部下们心中都有一本明账:这一年以来,他们始终被大绥军队压制在漠北苦寒之地,不得南进一步,每一寸土地都似乎被风沙侵蚀得千疮百孔,心中的憋屈与愤怒早已如同春雪般积压得厚厚实实。如今终于有机会能够舒展筋骨,挥师南下,将这一年以来所受的委屈和愤怒一次性发泄出来,谁又能不心潮澎湃,摩拳擦掌呢!

韩亓摇了摇头,缓缓说道:“没这个必要,我们目前虽然休养了一年,但军力还需继续蓄养。陈濯既有北征之意,且军力未散,足见绥朝并未取消全线北征的计划。若陈濯改派他人,我们正好可诱绥军深入大漠,一举歼灭其主力军。一旦绥军主力被我们消灭,就算柳枫再会用兵,也是无计可施了。”

呼揭单于听罢,心中不禁对韩亓的智慧和判断力深感佩服。他点头说道:“临方王所言极是,我们确实需要小心谨慎。你可再派人打探,看绥军有何动静。”

韩亓毫不犹豫地答道:“臣即刻派人打探陈濯下一步如何行动。在此期间,我们不妨先行设伏,等绥军过来。”

呼揭赞同地点点头,对临方王的策略表示赞同:“草原广大无垠,若漫无目的,恐怕不能有效地设下埋伏。依临方王之见,该在何处设伏?”

韩亓随即摊开地形图,目光如炬地指着黄河东北的方向,语气坚定地说道:“根据我的分析,绥军出塞,一定会走他们最熟悉的道路。他们已经数次出兵定襄,一对这条路线了如指掌。此次出击,他们出兵之处莫过于定襄,我们不妨将埋伏圈设在定襄北面的阴山之后。柳枫病重,无法带军,我推测接替他的,不外乎蒙簇、舒浩、翟敖之流。他们若是出兵,也必选定定襄为出关之地。因为那里是他们最熟悉的战场,也适合他们曾经取得过多次胜利的地方。所以,我们只要在定襄北面的阴山之后设下埋伏圈,就可以保证绥军一旦进入我们的埋伏圈,就会陷入我们的包围之中。”

呼揭单于皱了皱眉,他的表情略显凝重,对于即将到来的战斗,他并非充满信心。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确定:“舒浩、翟敖倒不必过于担忧,蒙簇部众一直以来都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不太好对付。还有那个叫萧峣的少年也不可轻视。”

韩亓听后,哈哈一笑:“单于,您真是过虑了,蒙簇不过一夫之勇,他们根本不足为虑。您别忘了,七年前在雁门外,咱们的骑兵全歼蒙簇部众,更是生擒了将领蒙簇。若不是老单于当时命令务必要留下活口,这世上哪还有蒙簇其人?所以,对于蒙簇部众,我们无需过于担心。”

呼揭微微点点头,对韩亓的话表示认同。他转头看向韩亓,然后问道:“那萧峣呢?他虽然年轻,但据说他作战勇猛,首次出战便斩杀了我叔父和应天侯,我们该如何应对他?”

韩亓归降匈奴时,萧峣并未上过战场,因此对于这位少年的作战能力,韩亓并不十分了解。然而他仍然信誓旦旦地对呼揭单于说道:“那黄口小儿更不足惧,他不过是仗着自己的舅舅柳枫是大将军,得以封为校尉,前年侥幸赢了两战,绥朝皇帝竟然昏了头,封他为骁骑侯。”

韩亓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不过,这骁骑侯一封,对我们倒是大有好处。”

呼揭手一挥,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封为骁骑侯是他们绥朝的事,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韩亓嘴角浮起一丝嘲讽的笑意,他缓缓说道:“单于您有所不知,一旦我们击败萧峣,绥军就会发现,他们的将军也不过如此。不正好是对绥军心理的重大打击吗?”

呼揭看着韩亓,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忽然仰头大笑,得意非凡地说道:“临方王果然是长生天派来祝我灭绥之人啊!就依临方王之见,立刻传令,集中兵力前往阴山设伏!”

萧峣的士冠礼过去三日后。

绥武帝在朝堂之上颁布了一道震惊朝野的诏令。诏令中,武帝亲自任命年仅二十岁的萧峣为骁骑将军,并委以北击匈奴的全军主帅重任。

诏令自御笔朱批、金印钤记的那一刻起,其墨香尚未干涸便已迅速传遍京师。

这一决定,犹如平地一声惊雷,不仅令匈奴的呼揭单于大惊失色,大绥群臣也万万没料到,在他们眼里,萧峣实在是太年轻了。

二十岁,虽是年轻有为,但毕竟资历尚浅,他能够担起全军的统领之责吗?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局势吗?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武帝的用人之道。自从柳枫开始,武帝便善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深知“剑走偏锋”的道理,常常出其不意地委以重任,让年轻有为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这种用人策略,既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年轻一代的信任与锻炼。

诏令下发当日,萧峣率亲卫数十人直奔长安城外的宣平营,三日后将随他出击匈奴的军队早已在此集结。

此次出征,是萧峣首次被委以重任,独立领导大规模军事行动。他奉命率领一支一万人的精锐之师,自陇西出发,向西挺进,目标是河西走廊,任务是打通这条通往西方的重要通道,驱逐盘踞在此地的匈奴势力,解除他们对长安西北方向的直接威胁。

绥武帝对于这位年轻且有才华的将领萧峣,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与偏爱。从挑选士兵到配置兵器装备,无不体现出朝廷对这次征战的重视与支持。士兵们虽只有一万之众,但却都是从百万大军中优中选优出来的尖兵锐士;所配备的兵器铠甲,无一不是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工艺制品,堪称装备齐全、无可匹敌。

出征前夜,大将军柳枫按惯例到宣平营查看。

柳枫身披一件镶有金边的黑色战甲,映衬出他高大威猛的身形和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他走进营帐时,灯光下,一群正在紧张备战的士兵们立刻起身,齐刷刷地敬礼,目光中充满对这位大将军的崇敬与信赖。

他挥挥手,示意士兵们不必多礼,随后踏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开始了对营地的全面巡查。柳枫的目光如炬,扫过每一处设施,每一个岗位,对每一个细节都严加审视。他知道,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勇猛的士兵和无畏的冲锋,更在于平时每一寸土地的守护,每一份物资的筹备,以及每一个环节的严密把控。

月光透过营帐顶部的缝隙洒落下来,银白的清辉映照在柳枫坚毅的面庞上,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他驻足在地图前,脑海中飞速地掠过战术布局,思索着如何凭借这一万精兵,撕开匈奴在西域的驻防,以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萧峣站在柳枫身后,知道舅舅有话要同自己讲。他静静地等待着,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舅甥两人沉默了片刻,萧峣上前一步,打破了沉寂。他指着地图上的河西走廊一带,对柳枫说道:“大将军请看,我预备......”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就柳枫打断了。

“军事部署不宜提前公开。”柳枫转身看着萧峣,继续说道:“记住,今后在军中也需如此。”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让萧峣不禁点了点头。

萧峣明白,舅舅这是在提醒他,作为将领,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保密意识。在军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到整个战役的胜负。因此,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以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

柳枫大将军刚才在营区里巡视了一圈,特别留意了那一万精兵的阵容。他发现这支队伍中,大部分都是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他们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按照萧峣的请求,这次集结的部队中,特意安排了较多的匈奴降兵,这是考虑到他们在熟悉地形和马术方面的优势,希望能在新一轮的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那八百曾与萧峣并肩作战、犹如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的精骑,也赫然在列,他们如同银色的闪电,在战场上势必再次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柳枫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因此特地嘱咐萧峣,尽管队伍强大,但仍需保持冷静,遵循战术纪律,不可因一时冲动而贸然进攻,过分追求功绩。在作战过程中,务必要把握进退的时机,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萧峣听后,脸上流露出坚定而肃穆的神情,他向柳枫保证:“是,大将军!末将谨遵您的教诲,定当以大局为重,指挥若定,不负您的期望。”

柳枫说完,并未立即离开。

“舅父可还有事需要嘱咐峣儿?”萧峣关切地问道。

柳枫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兰,然后开口说道:“在军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是历代将领们共同遵守的,但我一直未曾向你详细解释过。”

萧峣凝视着柳枫,等待着下文。

“出征前,给你母亲写一封信吧。”柳枫的声音充满了深深的情感和关怀,“虽然你母亲表面上坚强,但她的心中其实比任何人都更加牵挂你。给她留一封信吧,告诉她你的决心、你的信念,以及你对未来的期待。这样,她就可以安心许多,不用太挂心你在战场上的安危。”

柳枫,这位历经过数次激烈战火侵染的将军,他回想起自己数次踏足生死边缘的战场经历,每一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在这漫长岁月的磨砺下,他从未将自己生命的价值看得过于重要。在他心中,为国尽忠、为民族安危而战,是每一个热血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他的观念里,个人的生死若能和国家安定、民族振兴的大业紧密相连,甚至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和同胞而英勇献身,那才是大丈夫应有的气节和本色。

然而,当面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外甥时,柳枫的心情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可以无情地面对敌人的锋刃,可以在炮火连天中果敢决断,但在这个年轻生命的成长道路上,他却无论如何都做不到那种铁石心肠。外甥是他看着长大的,他们之间的亲情超越了血缘,更深一层的是那种共同经历风雨、一同面对生活挑战的情感纽带。

萧峣听完柳枫的话,瞬间明白了。

将士出征前,往往会提前撰写好遗书,妥善安排好家中重要的家人和朋友的生活食邑,并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留给那个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

这一举动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远的寓意。首先,预先安排好后事,能够让将士们在战场上全无后顾之忧,从而能够更加专心致志、毫无保留地投身于战斗之中,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战事如何艰难,家中的一切都将得以妥善照料。其次,假如不幸在战场上遭遇意外,这种提前的安排也能让家人有备无患,有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并且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帮助与慰藉,这对于承受着沉重思念和担忧的家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灵的支撑。

夜灯下,萧峣把两封信分别装好,信封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尽显气势磅礴之感,令人感受到笔者的坚定与执着。随后,他抬起手来,从颈间取下一枚墨玉雕琢的弯弓饰物,这是他儿时便带在身上的。他轻轻地将它放进其中一封信里,仿佛连同自己的心意一并封存起来。

第一次为全军之首,萧峣的内心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无尽的决心。他深知此次出征西域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运,更是他证明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

于是,他放出风声,声称此次将兵出定襄,意图麻痹敌人。

然而,在率部离开长安之后,萧峣并没有按照先前所说的计划行事。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他果断下令,全军加速,直奔陇西。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敌人的情况,萧峣还派出一支精干的斥候小队,先行探查焉支山附近匈奴驻军情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