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自然不愿意签下这一条约,她召见英格兰驻巴黎大使。“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她说,“在所有国王和国家中,她竟然是第一个煽动我的臣民与我为敌之人。况且我现在只是一介寡妇,她竟还要阻碍我返回祖国。”】
【她接着旁敲侧击地威胁道:“我不去管她的地位以及她如何对待臣民;但我知道在她的国中,有些人一直在等机会。”威胁完毕,她又加了一句讥讽的话。“你的女王说我年轻,说我缺乏经验。我承认自己的确比她年轻。”】
【玛丽当时年仅十九岁,却已精通讽刺挖苦、含沙射影之道。然而,与伊丽莎白相比,她很显然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政治天赋。约翰·诺克斯曾有幸与玛丽·斯图亚特有过一面之缘。他评价到:“以我的判断,此人心高气傲、工于心计,拒不接受上帝及真理。”】
【玛丽于1561年8月15日启程前往苏格兰。她的船刚驶离加来港口,另一艘船便因错估水深和洋流而遭遇海难,船体缓缓沉没,乘客与船员无一生还。“天哪!”玛丽惊呼道,“这对远航来说可不是个好兆头!”这似乎已经预示着她日后悲惨的命运。】
【当她在利斯登陆时,她和随行人员因不得不骑乘劣马而感到不快。此时的她,已经开始为离开富丽堂皇的巴黎王宫而感到悔恨。当她在荷里路德宫安顿下来时,大约五百名加尔文派信徒聚集在她的窗外高唱圣歌。次日,这群人甚至威胁了她的天主教专职教士,称他与巴力的牧师无异。】
【女王无奈地说道:“我的臣民就是以这种方式表达欢迎和忠诚的,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最终会如何,我不得而知,但在我看来,情况定会十分糟糕。”】
新教的势力竟然拓展的如此迅猛,要知道苏格兰可不像英格兰那般在进行宗教改革,天主教徒们难以置信的看着光幕。
几位天主教国家的大使准备今晚就写信给自己的国王告知这一消息,他们可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绝对不能让异教侵入他们的国家。
亨利八世冷笑一声,更加坚定了继续改革的决心,英格兰必须彻底摆脱罗马教廷。
【与此同时,伊丽莎白这里也不好过,一些反对伊丽莎白的人暗地里搞小动作,在1562年,发生了许多怪事,将一个儿童的尸体带到了王宫,这个孩子天生长着拉夫领(即轮状皱领),双手“如同蛙脚”。猪生下来长着人的鼻子的小猪。】
亨利八世环视着周围的廷臣们,他太了解这些把戏了,统治阶级总喜欢用一些离奇的事件来制造恐慌或巩固自己的权力。就像十字军东征不过是打着上帝的名义扩充领土罢了。
他冷笑了一声,目光扫过那些低头不语的臣子们,心中暗想:“这些怪事,不过是有人想借此动摇伊丽莎白的统治罢了。”这些臣子的小心思倒是挺多。
【祸不单行,伊丽莎白倒霉的得了天华,在当时天花可以说是不治之症,后来她回忆道:“死亡占据了我全身,我当时盼望着克洛托(注1)静静剪断我那根虚弱的生命之线,因为在我看来,这根弱不禁风的线实在太长,太长了。”伊丽莎白甚至失去了知觉,无法言语。】
亨利八世紧握双手,虽然知道伊丽莎白不会就这么死了,但他还是不禁为她捏了一把冷汗。
【女王病倒后,塞西尔便被紧急召入宫中。御医的诊断让所有人都感到沉重——女王的生命只剩下寥寥数日。】
【枢密院的委员们也从伦敦匆匆赶来,日夜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国家的前途悬于一线,众人心中充满了不安与焦虑。】
【会议桌上,关于王位继承权的争论异常激烈。玛丽·斯图亚特的名字几乎无人提及,英格兰再也无法承受另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女王。凯瑟琳·格雷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她因私自结婚而失势,但至少她信仰归正宗,符合新教国家的需求。】
【不过,幸运的是,伊丽莎白天生强健的体质发挥了作用,使她成功躲过了天花的侵袭,很快便康复如初。这场劫难仿佛只是对她的一次考验,而她以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挺了过来。或许,伊丽莎白真的深受上帝的眷顾,是天命所归的君王。上帝似乎也不愿让她早早离开人间,前往天国,而是让她继续肩负起统治英格兰的重任。】
亨利八世长舒了一口气,紧握的双手慢慢松开,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一些虔诚的教徒内心不禁开始纠结起来。看起来伊丽莎白公主真的深受上帝喜爱,难道她真的是上帝赐予英格兰的君主?
这种念头在他们心中悄然滋生,动摇着他们原本的立场。或许,他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与忠诚,考虑是否该改换门庭,支持这位似乎被天命选中的公主。毕竟,如果连上帝都在庇佑她,那么她的统治或许正是英格兰未来的希望。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伊丽莎白病愈之后,法国那边的宗教战争又波及到了英格兰。在当时的欧洲,只要涉及到宗教,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在凯瑟琳·德·美第奇摄政期间,法国陷入了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注2)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双方为争夺统治地位互不相让,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吉斯家族坚定地站在天主教派一边,成为其强有力的后盾;而波旁家族则与新教徒联合,试图打破天主教派的垄断。】
【凯瑟琳本人身处这场风暴的中心,不得不在两派之间周旋调停,以维持王国的统一。她深知,任何一方的彻底胜利都可能导致法国的分裂与内战。因此,她采取了灵活的策略,时而支持天主教派以平衡波旁家族的势力,时而向胡格诺派示好以缓和紧张局势。】
【这与伊丽莎白的宗教和解政策也有一定相似之处,她的手腕虽然巧妙,但也常常被两派视为摇摆不定。尽管如此,凯瑟琳始终坚持以王国的稳定为重,努力在宗教与政治的夹缝中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她的摄政虽然充满争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国陷入更大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