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深知自己的话是正确的。尤其是在经历了这样一场风波之后,这句话更是凸显出真理的璀璨光彩。她的爸爸,不正是话语中那个有钱有权却道德败坏之人吗?虽然没有达到“亿万财富,权倾天下”的程度,却也是那类人的一个生动缩影。而章老师,恰恰是那生活清贫却品德高尚之人。虽然章老师的人生在二十八岁便画上了句号,而爸爸依旧苟延残喘地活着,甚至还保留着公职,但两类人的人生高下之分已不言而喻。然而,纤纤却不明白,明明是一个确凿无疑的真理,从她的口中说出,却显得那般华而不实,毫无说服力可言,犹如飘在空中的氢气球,看似五彩斑斓,却在人们心中没有丝毫分量。这不,她的话音刚落,一个男同学便不屑地接了一句:“哼,就会唱高调!”
“你凭什么说我唱高调?”录音机里的纤纤立刻尖声反驳,“我说的哪里不对了?”
“就你,韩纤纤?你……所在的学校里,就有人凭借家人的权势为所欲为。她无论做什么,在老师眼里都是对的,这哪里是以道德之秤为标尺,分明就是以权势之秤为标尺!”那个同学犹豫片刻,还是没敢将矛头直接对准纤纤,但话中的意思却再明显不过,课堂上的纤纤又怎能听不出来?她立刻针锋相对地反驳:“我哪里做错了?你倒是说出来啊!若说不出来,我就告你无中生有、败坏名誉!”
听到这里,纤纤只觉得脸庞“腾”地一下变得滚烫,那热度仿佛能将空气都灼烧起来。原来,那句“无中生有,败坏名誉”,她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说过了呀!没准在其他的场合里,她也不知不觉地说了很多次了。难怪在那场风波之中,即便她明明知道自己理亏,却依旧毫不犹豫地将这句话狠狠地甩给章老师。看来,仗势欺人对她而言,真的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更改的习惯和本能了。
然而,录音机里的那位男同学竟然没有服软,他依旧用那略带调侃的声音,慢条斯理地说道:“哟,我可没指你韩纤纤,你着的哪门子急呀?莫不是心中有鬼不成?”
“你……”录音机里的纤纤明显是恼羞成怒了。幸亏章老师及时叫停:“打住!打住!先听我说几句。首先,我们此刻是在分析文章的立意,绝不是在进行个人攻击。其次,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很多在我们看来像是唱高调的话语,实际上往往蕴含着真理。只不过那些传达真理的人,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展示欲望。他们企图通过张扬、醒目的方式来吸引关注,却忘记用有力的证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有些真理,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当人们面对它时,会因为它凸显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感到压力和不安,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抵触,我们都不能因为自己内心的不适,就否定真理的本质。要知道,真理就是真理,它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验证过的,是超越了时空限制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就如同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出的观点,其中就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如果能够在表达的时候不那么张扬,再加上有力的事实依据,是完全可以写进文章当中,成为一篇佳作的闪光点的。”
纤纤不禁在心中暗暗点头。她很清楚,章老师在这种观点的激烈交锋中极少插话,可每次插话都极为适时且精辟。他看似无所作为,实则始终在不动声色地引导着辩论的走向。所以,课堂上这种大范围的讨论虽然激烈,却从来没有失控过,反而在他的巧妙引导下精彩纷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就像刚才,章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了两个人争论的本质问题,短短几句剖析,精准无比又深刻透彻,让争论的双方都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这不,录音机里的纤纤不再作声了,而那位男同学却似乎心有不甘。他沉默了片刻后,突然问道:“章老师,您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
“哦?你是从哪里听到这句话的?”章老师显然对他的提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我只是听别人说起过,也不清楚具体出自哪里。”那位男生在章老师的“较真”之下显然有些慌乱了,“也许……这句话只是别人随口一说罢了,并不是什么名家名言。”
“不,这句话的确出自一位著名诗人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中,你说得一字不差,由此可见你对这句话的感触颇深。”章老师十分肯定地说,“那么,你能否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那位同学显然受到了章老师的鼓舞,情绪逐渐镇定下来。他清了清嗓子,大胆地说出了心中那番或许已思索良久的话:“章老师,在我看来,这句话确实精准地映照出了当今社会的现实状况。如今,卑鄙之人常常凭借其不择手段的行径,一路畅行无阻,甚至能够横行霸道地跃升至高位。他们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在各种场合都如鱼得水。然而,高尚的人却因为坚守道德底线,处处遭遇阻碍,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亦或是其他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阻力。他们的结局往往只有两种:要么为了践行自己的高尚品质,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要么在穷困潦倒中无奈地结束一生。最终,人们给予他们的也只是一句‘这是一个高尚的人’的评价,仿佛这就是盖棺定论。可这样的评价又能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它无法改变高尚之人所面临的困境,也无法阻止卑鄙之人继续横行。这不正完美地诠释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吗?这不得不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在这样的社会中,高尚究竟意味着什么?倘若高尚意味着处处受挫、找不到出路,那我宁愿做一个卑鄙之人,起码能够畅快淋漓地度过眼前这一生。”
“其他同学呢?你们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对于这番看似大逆不道的言论,章老师却并未急于驳斥,而是再次不动声色地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这一下,课堂上顿时恢复了先前热闹的场面,同学们纷纷踊跃出声表态。出乎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同学竟然都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表示赞同。他们纷纷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有从历史长河中挖掘出来的,有来自当今社会的,还有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一位同学提到历史上诸如屈原、岳飞等忠臣往往因为正直高尚而遭贬谪甚至丧命,而秦桧、和珅等奸臣却靠着阿谀奉承平步青云;另一位同学则说起在商业领域,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通过不正当竞争打压对手,却能迅速积累财富,而那些坚守诚信经营的好人,却往往因为成本高、竞争压力大而处处碰壁;还有一位同学竟然现身说法,讲起自己在上学路上去扶一位摔倒的老太太,竟反被家属诬陷撞倒了老人,要求赔偿医药费、营养费等一大笔费用,老太太自己也装聋作哑。因为道路偏僻、行人稀少,找不到目击证人,他真是百口莫辩。家属甚至扬言要告上法庭,并宣扬重点高中的学生飞扬跋扈,撞了人不承认。最终还是高校长得知此事,自掏腰包垫付了老人的医药费,对方才罢休。尽管高校长临走时也敲打他们两句:“是非善恶,你我皆心知肚明。只希望你们以后再有类似行为的时候,想想自己到了上岁数的那一天,若摔倒在地无人敢扶时,是否是今天种下的恶果!”但对于那些丧尽天良的人,这样的敲打又有什么用?还不如当初视而不见。如今想来,做一个冷漠的路人,都比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强。这番绘声绘色的讲述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同学们差点就鼓掌叫好了。纤纤记得旁边的陆鲲老师眉头紧锁,甚至几次用手擦拭着额头上冒出的汗珠。讲台上的章老师却始终面不改色,犹如一座沉稳的灯塔,耐心地听完了每一个同学的发言。等到大家都说够了,他才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我记得这句话,出自著名诗人北岛的代表作《回答》。这首诗创作于一九七六年四月,发表在当时尚不敢公开出版的诗刊《今天》上。它的发表,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整首诗是这样写的。”章老师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整理思绪,又像是在酝酿情绪。然后,他用那特有的低低沉沉的声音,深沉而动情地背出了整首诗歌: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当章老师背完最后一个字,那深沉的声音仿佛还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都沉浸在一种肃穆而震撼的氛围中,似乎正在竭力消化诗中蕴含的深邃哲理与强大力量,回味着每一句诗带来的强烈冲击。过了好一会儿,章老师才在一片静默中再次缓缓开口:
“同学们,这首诗诞生于那一年的清明节前后。那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在此之后的一系列变迁,你们在历史课上都已有所了解,无需我多言。我只想强调,你们所提及的那两句话,是对那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荒谬时代最有力的质疑和痛斥,同时,也反映出整整一个时代人们的觉醒。这种觉醒绝非北岛一人独有,也绝非仅仅代表青年一代,而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大范围觉醒。否则,便不会有清明节时那大规模的深情悼念,更不会有半年后那举国欢庆的伟大胜利。所以,那两句话,绝非是对其字面意思的肯定,恰恰相反,是对这种丑恶现象的深刻揭露,以及对造成那种黑暗现象的历史时代的坚决否定。它和它所引领的这首诗歌一样,是对那种现象和那个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中那一声声坚定的‘我不相信’,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我们绝不能将诗人和历史已经否定的东西当作真理来顶礼膜拜,更不能在国家和民族已经摆脱时代苦难的时候,依然把荒谬视为真理!”
章老师的声音并不高,然而每一个字却极有分量,如洪钟一般久久地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位同学似乎都在一种“开悟”的状态下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终于,一名男同学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沉寂:“章老师,按照您所说,为什么纵观历史,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呢?即便在现在,依然存在恶人当道、好人受阻的情况,而且并不少见。”
沉默片刻后,章老师那沉稳有力的声音再度响起:“纵观历史,若‘恶人当道,好人受阻’的现象已然成为常态,那必定是整个社会出现了问题,诸如社会秩序混乱、权力制衡缺失、教育体系偏差等等。就如同这首诗诞生的那个年代,上述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存在。而且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方才同学们提及的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所处的社会也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然而,当今社会绝非那样的社会。之所以还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极为复杂,例如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人们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差异、人性普遍存在的弱点,甚至还有信息传播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假如现在同时发生一起正面事件和一起负面事件,你会更关注哪一起事件呢?”
教室里掠过一阵轻微的议论声。随后,一个略带羞涩的声音响起:“当然是……负面事件。”
“这位同学很诚实。”章老师的声音里甚至微微带上了一丝笑意,“不过,不必害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负面事件通常更容易引发我们内心的危机与不安,进而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当出现‘恶人当道,好人受阻’的事件时,媒体的报道以及社会的传播都会将这种现象放大,让人觉得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实际上,好人好事也在持续不断地发生,并且比这种情况更多、更广泛,只是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罢了。大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在你们的周围,究竟是恶人占多数呢,还是好人占多数呢?”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教室中率先响起一个清脆的声音:“当然是好人占多数。”紧接着,其他同学也纷纷响应。“对,好人占多